top of page

为什么损失厌恶带来的痛苦总是大过收益的喜悦?

  • 作家相片: Marketing MyITS
    Marketing MyITS
  • 9月12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男人坐在电脑屏幕前,背景显示股票图表和数据。他神情严肃,四周有比特币图案硬币。文字:“为什么损失带来的痛苦,总是大过收益的喜悦?”

很多投资者都熟悉这种画面:美股盘中忽然跳水,社交媒体一片惊慌;你盯着账户里那一抹红,手心发汗,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——“再跌就来不及了”。于是你在低位割肉,几天后市场反弹,你又懊恼不已。表面上,这是“市场太难”;其实,背后真正推着你做决定的是损失厌恶——我们对亏损的痛感往往强于同等幅度的盈利快感。


损失厌恶(投资心理)如何左右你在美股里的每一次出手

金库中巨大的比特币符号背景,一支红色向下箭头穿过,象征市场下跌,周围环境阴暗且充满紧张氛围。

行为经济学的经典发现指出:损失带来的心理冲击,大约是等额收益的两倍。这意味着,当你看到-5%时,那种刺痛几乎抵得上+10%的喜悦。人在疼痛面前本能地“止痛”,于是就有了追涨杀跌、止盈太早、止损太迟等常见操作,长年累月,形成了可量化的“行为亏损”。相关综述将这种偏见归入“前景理论”的核心结论之一。


数据不会说谎:跌在“人性”,落在“回报”

  • DALBAR《美国投资者行为定量分析(QAIB)》长期追踪发现,投资者因为择时、追热点、恐慌离场等行为,实际收益常常落后于标的市场。2023 年投资者回报与指数之间出现了约 5.5 个百分点的缺口,本质上就是“行为差距”。DALBAR

  • Morningstar《Mind the Gap 2024》进一步证实:过去 10 年,基金的时间加权回报与投资者的资金加权回报之间平均存在约 1.1 个百分点的差距;波动更大的主题型基金,差距甚至接近 4.9 个百分点。换言之,基金不一定差,出入场的“人”才是关键变量

  • 还有一个被频繁证实的事实:错过市场“极少数最佳上涨日”会显著拉低长期回报。多份机构统计显示,长期缺席几个“最佳日”,账户终值可能被直接“腰斩”;这就是为什么“长期在场”常常胜过“短期择时”。

这些数字不是为了吓人,而是告诉你:打败你的往往不是指数,而是你在指数面前的手。


步驟 1:把人性放进系统:4 步把“怕亏”变成“有纪律”

一名男子在多台电脑前,屏幕显示比特币图标和市场走势。他神情专注,背景为数据图表,色调冷色系。

下面的做法都围绕一个目标:让规则替你做难的决定,让情绪只负责“提醒”,不再“主导”。步驟 1:给亏损“上尺子”,而不是让情绪“上台词”(损失厌恶)把“如果……那么……”写成明确条款:


  • 如果单日波动 > 2%,48 小时内不做任何新决策(给大脑降温)

  • 如果某只股票跌破 长期均线且基本面无改善,分两段退出(避免一次性情绪性清仓)

  • 如果季度回撤达到 X%暂停手动交易、只保留定投与再平衡(把主动权交回系统)


这些“预先承诺”(Ulysses pact)会在你冷静时设定,在你不冷静时保护你


步驟 2:把收益目标换成“过程指标”

别只盯“年化 10%”,把注意力转向过程可控的指标:

  • 月度净流入是否达标(例如:税后收入的 15% 自动转入券商)

  • 资产配置是否偏离目标(偏离±5% 即触发再平衡)

  • 交易日志是否合规(无计划外的临时单)

过程正确,结果才更可能正确。这也是 Vanguard 在“行为教练”研究中强调“守住计划”能显著提升投资体验的原因。MIT Sloan


步驟 3:让“自动化”替你抵挡情绪高峰

笔记本上显示比特币图标,背景为交易图表与数据,色调暗淡,营造金融交易氛围。

当市场狂热或恐慌来袭,自动化能把“手抖”变“手稳”:

  • 自动定投(DCA):无论涨跌,固定日、固定额买入广泛分散的标的(如 S&P 500 指数基金)

  • 自动再平衡:当一类资产涨多了,系统自动卖高买低,把组合拉回目标区间

  • 分桶账户:把“短期现金流”“中期目标”“长期增长”物理隔离,避免“短钱”影响“长钱”

研究也显示,坚持自动化与纪律的投资者,长期留住回报的概率显著提升


步驟 4:用“错过的成本”来重塑心智

损失厌恶让我们害怕当下的回撤,但更应害怕的是缺席长期复利。把“如果我空仓 5 年,我可能错过什么”做成简单情景测算,并贴在你的交易面板上。那一行字,常常比任何“鸡血”更能让你冷静。


工具各有所长:把“人性”外包给规则,把“策略”交给系统

先说美股端(长期配置的“地基”):

  • Vanguard / Fidelity / Schwab:适合被动长期;支持自动定投、股息再投资(DRIP)与自动再平衡,用最少干预维持最稳固的长期纪律。MIT Sloan

  • Betterment / Schwab Intelligent Portfolios机器人投顾,按风险承受度构建与维护组合,适合“不想频繁操盘”的投资者。

  • M1 Finance:用“Pie”方式做规则化的自定义再平衡,兼具 DIY 与自动化的平衡点。

再说策略延伸(情绪最容易“上头”的环节):

  • MyITS:把同样的“自动化与纪律”思想,用在加密市场的量化交易机器人上;预设风控与再平衡规则,让系统在高波动市场里按规则而非按情绪执行。适合希望用小比例资产做多元化、又不想被盘面牵着走的投资者。

提醒:上述平台各有定位,没有谁压倒性更好;重要的是选一个与你的性格与节奏匹配的平台组合:用被动指数打地基,用自动化工具降噪,把“手感”交还给“规则”。

把话说透:为什么“在场”比“神准”更重要

背对的男性角色面对加密货币市场走势图,周围漂浮着比特币标志。背景为绿色和橙色蜡烛图,气氛紧张。

历史经验反复证明:“神级择时”是极少数人的故事,“长期在场”才是大多数人的答案。从 20 年滚动收益看,美股的长期年化并不罕见,真正稀缺的是不被情绪反复赶出场;而一旦错过少数关键上涨日或在关键拐点空仓,终值差距会大得惊人。你需要的不是更刺激的按键,而是更稳妥的边界。


五条“写给未来的自己”的小纸条(可直接照搬)

  1. 波动≠风险:真正的风险是永久性损失计划外离场

  2. 逢大跌先停 48 小时:只有规则能战胜恐惧。

  3. 月月自动转入:让定投像交房租一样自然。

  4. 偏离 5% 就再平衡:卖高买低靠系统,不靠感觉。

  5. 记录每一次临时改动:三次“临时起意”,就代表计划需要重写。


从本周开始,给你的账户装上三样“防跌停装置”

  • 在券商里打开自动定投股息再投资

  • 设定目标资产配置与**±5% 再平衡阈值**;

  • 选择一款自动化平台辅助执行:

    • Vanguard / Fidelity / Schwab:作为长期被动配置的底盘;

    • Betterment / M1 Finance:降低维护成本、维持纪律;

    • MyITS:用小仓位做规则化的量化策略延伸,把情绪从按钮上移开



免责声明

本文仅供教育与信息分享之用,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,请务必咨询专业财务顾问。

 
 
MyITS automated grid trading bots
bottom of page